有啊,好多年前我看过一篇类似的新闻,有个男人在印钞厂工作,由于经济问题偷了区区一百元,出了厂门口买了一盒香烟,当然,印钞厂的钞票管理是非常严格的,每一张都是有号码的,很快这个人就落网了,这个员工的结果就是被判***,连同那个卖给他香烟的人也受到了法律的制裁。因为他花的钱还不是钱,人民币要通过央行发行以后才是钱。
再严谨的管理制度都会有漏洞,就看在管理制度下的群众是否能具备相对的觉悟,自觉地遵守,这才是制度管理的根本目的。
1987年我国破获的印钞厂***案,就曾发生在上海印钞厂,有人通过制度上的漏洞,鱼目混珠的***了一包五元纸币,这一包五元纸币有3.5万元。虽然是事发在1985年,但那时并没想很先进的闭路电视和监控系统,经过层层排查,竟然没有发现任何的蛛丝马迹,破案人员预判,应该从印钞厂职工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入手,终于在两年后,张姓职工由于消费露出了马脚。
2018年,在印度也曾经发生印钞厂丢失钞票的事情,该印钞厂一名高级安全顾问,利用过安检不用脱鞋子的漏洞,每天在鞋子装有不同面额的纸币,日积月累的竟然***了900万卢比,合计人民币有80多万。
自进入科技化、数字化时代以来,世界性的印钞厂也就没有了***钞票的传闻,一是无死角的摄像头,二是电子化的***和扫描,这些先进的管理设备存在,大大降低了被***的风险。
90年的我可以被称作第一批九零后了吧。那我说一下我的看法吧。
在对年龄段盖棺论定之前就有地域歧视,那我就先说一下地域歧视,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俗,这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关系,所以山水秀美之地人多温柔,广阔平原之地则多豪爽。那难道说所有人都一样吗,不可能!中国幅员辽阔,不同区域的人接触少,所以就会有误解,总把不同于自己地区的习惯看做异类是片面的。
再说说年龄吧,十年前关于八零后的文章就不断,那时候80后还年轻,并没有太大的话语权,所以评论80后的多为负面。到了九零后亦是如此。
不得不说,每个年龄断的人是有共同点的,这与时代的发展有很大关系,举个简单的例子,90后的父母大概是60后,70后他们出生在解放后的十年二十年左右,那时物质生活远不如现在,他们比较朴素踏实肯干,有相对一致的价值观和消费观,他们教育出来的子女思路也有共同点,时代变迁,90后生活在新时代,加上上一代的影响,90后有比较一致的想法也是必然的。
对于“有也行,没有也行”的看法也不能那么绝对,纵使这是可能存在的共性,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,“佛性”了的90后因为物质相对富足,就像即使没有苹果但是却能有橘子,不用为一件事情过分担心,必然会被认为同之前更为质朴的人相比散漫了些。
在当90后有真正想追求的东西时,表现出来的应该和其他年龄段的人相同,一样的坚持不懈,一样的甘心付出。
所以看待一个阶段的人既不能以偏概全,以点概面,也不能忽略了所处时代,教条评价。每个年代的人也会有每个年代的生活方式,互相尊重吧
《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》把佛系90后都炸了出来,一时间大家丧的不能自己。
什么是佛系呢,并不是说出家,而是引用佛教中万事皆空来形容自己的生活。大概就是:有也行,没有也行,好也行,不好也行,不争不抢,不求输赢,开始养生。
佛系恋爱:“我们谈恋爱吧”“都行,随你”
佛系购物:钱财乃身外之物,想买就买,买不到就算了
佛系职场:涨薪升职都是命中注定,涨就涨,不涨就是命中没有
佛系游戏:赢了就赢了,输了就输了,段位也就是那么回事
佛系交流:留言看到就回,不回也没关系
佛系考研:能考上就读,考不上就顺其自然了
感谢邀请。
之前那篇《第一批90后已经出家了》的文章真的好火,于是我们90后就被冠上了“佛系”这样一个标签,不过细细想来还确实挺形象的。
我本身就是90后,身边的朋友也大部分都是90后,之所以赞同“佛系”这个词是因为真切的出现在周边的这些人,包括我自己身上,那我就说说这些“佛系”的事:
1、佛系男子:一个大学舍友,他永远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放在第一位,基本上所有的事情都想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节奏去做,最重要的是...嫌恋爱太麻烦,和女生在一起感觉会累...于是至今单身...
2、佛系恋人:两人都是我的朋友,机缘巧合就在了一起,也有几个年头了,他们的日常很平淡,能自己解决的问题绝对不会找对方撒娇,相处原则是不作不矫情不强求,懒得吵架、被伤害了也不会一哭二闹三上吊...
3、佛系员工:心如止水,不喜不悲,说的就是我了...不加班很开心,加班也还ok。同事一起说“谢谢老板”会跟着发个表情包,但也不会再花太多的心思去维护关系。交代给自己的工作从不推辞,但也从来不会主动揽活。工作质量永远能保证合格,但绝不会有什么惊喜。就算已经加班一晚上,结果让你用回初稿,依然可以忍住吐槽,保持微笑。完美驾驭技能“心里MMP,脸上笑嘻嘻”...面对老板:“嗯,好的”、“没问题”、“收到啦”,面对客户:“辛苦您”、“谢谢您”、“麻烦您”,佛系三字经已经了于心中滚瓜烂熟。
首先,我们来解释一下这两个网络热词的出处:
2017年10月,因作家冯唐的一篇文章《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》,掀起了一场网络狂欢。油腻中年,网络流行语,其中所谓“油腻”无非就是一些让人看着讨厌不招人喜欢的特质,该词多形容那些油腔滑调,世故圆滑,不修边幅邋遢不堪,没有真正的才学和能力又喜欢***吹嘘的中年人。近日,“佛系文化”一夜风行,大概意思是:“有也行,没有也行,不争不抢,顺其自然。”12月21日,微信公号“新世相”发文《第一批 90 后已经出家了》,该文成功将“佛系文化”推向***。(备注:本段部分内容和观点摘自网络)
这两个热词,简单的理解,一个就是啥都无所谓,而另一个意思,就是***做作。其实,我认为,不管是佛系青年,还是油腻中年,他们对待自己的三观,是出了一点问题。比如油腻中年十大特征中,中年男子的胖,是因为自己变得慵懒而缺少健身;停止学习,爱呆着不动,也是懒散的一种表现;爱讲七讲八,爱吹牛,爱教育晚辈,是我们自以为是的表现。等等。总之,油腻中年,更多的一种消极和做作,需要我们警醒。
我们身边,的确有很多佛系青年,他们对啥事都装着无所谓的样子,被人批评,无所谓;被人抢了风头,无所谓;别人学习超过他们,无所谓;别人和他们同龄,却早早事业成功,他们见了,也无所谓。这样的人,看起来不放在心上,看起来都啥事都顺其自然,其实,他们的内心深处,并不是无所谓,而是一种消极的应对人生的一种方式。因为自己的不作为,或者是因为自己的难作为,索性就来了无所谓。这样的无所谓,这样的佛系,绝非佛家所讲的大彻大悟,顺其自然,而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,需要我们反思。
一个人如果没有从佛系青年的状态中警醒过来,那么,等他们进入中年,一定也是油腻中年了。毕竟,无所谓,慵懒,啥都可以,就这就佛系青年和油腻中年最为共通的地方。一个社会,一个环境,如果佛系青年和油腻中年占了主要部分,那么,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,我们就缺少积极向上和阳光的东西,这对我们做人做事,是非常不利的,这一点,也需要我们反思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lkcw.com/post/14490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