别人我不确定,但是我自己感觉离“清欢”还有很远的距离。
我做不到“清”。
我是个彻底的俗人,人世间熙熙攘攘多为利。我没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,只是希望可以有足够的能力,养得起自己,照顾得了家人。
我这样的人和“清”这个字离得太远,没有足够的定力去支撑品格的清高,也没有足够的风骨可以一袖清风,无欲无求。
同时,我也做不到“欢”。
我的个性很不讨喜,太过要强,总是被世间事所困扰。心胸不够宽广,也总是不自觉会和人进行攀比。往往无法知足,也无法快乐。
想要的太多,心被占满了,何来清欢。
林清玄确实说过这句话,而且因为这句话还写过一篇散文《清欢》,收录在他的书籍《清欢三卷》里。但是这句话的历史出处,则出自宋代文学家、诗人苏轼的一首《浣溪沙》。
林清玄在自己的散文中曾引用了苏轼的这首诗:“细雨斜风作小寒,淡烟梳柳媚晴滩。入淮清洛渐慢慢。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。”并阐释了自己对于“清欢”的看法。
而苏轼做这首词,是有他特定的人生背景的。我们知道,苏轼的一生堪称曲折,他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被贬谪的日子里度过的,因为这样的一种人生经历,使得他对生活本身怀有一种自身独到的见解。我们从苏轼的很多诗词里,都能感受到苏轼的这种对人生的态度和个人见解。比如他的孤独“明月几时有,把酒问青天”,又比如他的旷达“大江东去浪淘沙,千古风流人物”,或者他的对田园牧歌的喜爱和向往“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
所以,在作这首《浣溪沙》的时候,苏轼表示的是一种更为豁达和超世的自然态度。当他与友人一起去游玩的时候,他写下了这首诗,表达了自己对于这种生活极致的向往和追求。
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?青山绿水之外,自然明媚之处,有茶可喝,有新鲜但是并不油腻的蔬菜可吃,虽然看似朴素,却是一种最为真实也最为稳固平和的生活。在这样的生活状态里,人没有了压力,没有了私欲,没有了贪念;人又可以明白清楚的看见自己的内心,可以让内心处于一种平和的状态,波澜不惊,可以把握;可以让自己处于修竹篱,品茶铭的境界里,可以在庭前看花开花落,云卷云舒。
这是苏轼向我们描述的一种“清欢”的生活,是一种超越红尘世界的真正的世外桃源的世界,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,这种生活并不容易真正的得到。
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“清欢”的境界非常的难得,所以在现实社会中,我们总是会和苏轼一样的去向往,也会像林清玄一样的去不断的思考和追求。
清欢这个词,是个好词。它一下子就能给我们清静无为清新恬淡的感觉。所以,中国汉字是最奇妙的东西,它色香味俱全,它是融合了各种情感的符号,这就是中国汉字和中国文化的奇妙之处。
清欢这个词,不是林清玄首创的,它大概率是陶渊明说出来的。因为陶渊明是清欢派的大宗师。与庙堂理想不同,清欢代表了一种民间的隐逸的与世无争的审美理念。
在唐宋词中,清欢是个高频词,好多诗人都喜欢用,因为,清欢代表了一种人生理想,一种人生境界。我们常说,绚烂之际归于平淡,这说明,清欢是高于灿烂和热烈的境界的。我们从天真无邪的幼年,到雄心万丈的青少年,到野心勃勃的中年,最终都要走向淡泊静雅的老年。人生的轨迹从低到高,然后再回到低,就像我们的生命,来自于微尘,终将回到尘土中去。所以,热烈的人生也好,雄心万丈也好,最终都将走向平淡如水的生活。这就是清欢。
谈到清欢的境界,苏东坡说的最好。他通过春天里一次野餐的经历,却写出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人生哲学。苏东坡是个多面体,在他身上,集中了儒家的进取、道家的清静和佛家的放下,特别是在四川那个道教色彩浓厚的地方,苏东坡身上又深深地镌刻上了道家思想的影子。
而道家是清淡的,是安静的,是落花无言人淡如菊,是静水流深古井无波的深沉与清静。
而苏东坡,在经历了辉煌、失败,经历朝中做官和被贬远方之后,觉得人生最大的幸福,是享受淡然的快乐。疾风骤雨的幸福,来得快去得也快,而平淡生活中的快乐却意韵悠长。这种悠长,就是经过岁月的漂洗过后,“行至水穷处,坐看云起时”的淡然。所以,苏东坡在一次春寒料峭的野餐后,端着淡淡的茶盏,淡淡地告诉我们,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!
《浣溪沙·细雨斜风作晓寒》
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,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
细雨斜风作晓寒,淡烟疏柳媚晴滩。入淮清洛渐漫漫。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。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细雨斜风天气微寒。但这正是初春的天气,有点寒冷算什么,这不正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吗。我们可以想象,苏东坡没有在寒风中瑟瑟发抖,而是兴致盎然地在细雨中缓步而行。心情爽朗的人,看青山绿水都是满眼含春的,而在早春的细雨中,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。远处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,水势浩大,茫茫一片。
滚滚红尘,诱惑太多,谁能耐得住寂寞?大千世界,纷纷扰扰,谁又能逃避得了?人生百态,酒色财气,谁又能无欲无求?司马迁《史记》的第一百二十九章“货殖列传”就曾说过:
“天下熙熙皆为利来,天下攘攘皆为利往。夫千乘之王,万家之侯,百室之君,尚犹患贫,而况匹夫... ...亲朋道义因财失,父子情怀为利休。急缩手,且抽头,免使身心昼心愁;儿孙自有儿孙福,莫与儿孙作远忧。”
什么意思呢?普天之下芸芸众生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劳累奔波乐此不彼。在这样的现实面前又有几人能做到清欢?所谓清欢即是清雅恬适之乐。我想这种清欢的生活或者境界更多的是一种理想一种向往,甚至带有一丝不食人间烟火的仙气儿。
林清玄说人生最美是清欢,那是因为淸欢的境界离普罗大众太过遥远,太不接地气。距离产生美,得不到的才是最美的。人毕竟是充满欲望的生灵,渴望得到更多渴望拥有更多是人之本性。有钱人追逐更大的利益,没钱的人整天疲于奔命,清欢这种有些自命清高,曲高和寡的生活状态总是让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。
也许只有那些真正参悟了生命的本质,已经勘破红尘的高僧、隐士才能真正体会到清欢之美吧!不知为什么我脑海中突然想起了那位有名的弘一法师,前半生尽得风流,后半生尽享清欢。他写的那首《送别》是那么清雅脱俗,与清欢之美完美匹配,尽得清欢之神韵:
长亭外,古道边,芳草碧连天.晚风拂柳笛声残,夕阳山外山.
天之涯,地之角,知交半零落.一壶浊酒尽余欢,今宵别梦寒.
这首词看似是送别友人,实则是顿悟人生,挥手与自己的过往告别,作别尘世的虚幻与浮华,从此踏上与清欢相守的另一段人生旅途。只是人世间有勇气如法师一样抛却尘世繁华的又有几人呢?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lkcw.com/post/2321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