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旅游榜单推荐 > 正文

龙港旅游城市宣传口号,龙港旅游城市宣传口号大全

  1. 朱元璋做了皇帝后,开国功臣纷纷被杀,大谋士朱升为何能善终?

朱元璋做了皇帝后,开国功臣纷纷被杀,大谋士朱升为何能善终?

朱元璋做了皇帝后,开国功臣纷纷被杀,大谋士朱升为何能善终?

先说结论:朱升寿终正寝,但他的儿子被朱元璋以莫须有罪名杀掉了。

当年***说过“深挖洞,广积粮,不称霸”的方针,就是从朱升给朱元璋的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战略方针演化而来的,因***的名人效应,朱升自此名声大振。活着时,不见经传,死后举世瞩目。

龙港旅游城市宣传口号,龙港旅游城市宣传口号大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朱升本是休宁人,后来移居徽州,幼年时曾跟随当时的著名学者陈栎学。至正四年,已四十六岁的朱升“乡贡进士”第二名。五十岁时他被授予池州学正一衔三年后,郁郁不得志的朱升罢官还家隐居于家乡石门山,闭户著书。

朱元璋到了徽州后,想要站稳脚跟,想不出办法,于是接受大将邓愈的推荐,微服拜访朱升请教应对之策,针对当时的天下斗争形势及朱元璋“地狭粮少”的实际情况,朱升便进献了“高筑墙、广积粮、缓称王”的战略总方针。聪明人一听就知道了,尤其是缓称王更是一个绝妙方法,在胜负未定之前,千万不能自封为王,不然就等于被架在火上烤。这是其一。

其二:对于婺州之行及未来的用兵大计,朱升建议:“杀降不祥,唯不嗜***者,天下无敌。”朱元璋对此深表认同。

龙港旅游城市宣传口号,龙港旅游城市宣传口号大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其三:推荐“浙东四先生”。在徽州时,朱元璋就曾经向朱升请教:“处州地近婺州,可征伐此处否?”朱升极表赞同,他特意叮嘱朱元璋:“处州有刘基、叶琛、章溢等人,皆王佐之才,一般情形下他们是很难被招至麾下的,必取处州,然后可得。”四先生即刘基、叶琛、章溢、宋濂。

其四:在朱元璋安排下编撰《女诫》、《斋戒文》,其中《斋戒文》成为大明律令。

大明王朝建立后,朱升年过七十,在洪武二年就向朱元璋提出告老还乡的想法,朱元璋不愿意,但是朱升态度比较坚决,很有可能出于明哲保身的考虑。

龙港旅游城市宣传口号,龙港旅游城市宣传口号大全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朱升是朱元璋最重要的谋士之一。在朱元璋建国过程中,他所做的贡献,不在刘伯温之下。尤其是他给朱元璋提出的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的策略,远近闻名,也是朱元璋打天下最重要的策略。朱元璋正是依靠这条策略,得以消灭一众诸侯,最终夺得天下。

我们知道,朱元璋这个人,在打天下的时候,能够广纳人才,包容各方。但是,他当了皇帝以后,却十分忌惮这些帮他打江山建立了功劳的人。这些人所建的功劳越大,他越忌惮。古代有两个最著名的因忌惮而杀功臣的皇帝,一个是刘邦,一个是朱元璋。刘邦忌惮功臣,只不过是忌惮功臣手握兵权。而且事实上,这些手握兵权的功臣们,对他确实是一个巨大的威胁。因为除了韩信外,其他人都不是他的嫡系。他们本身就想造反,刘邦不得不提前打击。

朱元璋不一样。朱元璋属于只要是功臣他都忌惮,不管功臣是文臣还是武将。不管功臣手中是不是握有兵权。如李善长、胡惟庸这些人,他们只是文臣,手中并没有兵权,却都受朱元璋忌惮而被杀死。包括刘伯温,也都未能幸免。

(朱升剧照)

然而朱升却没有丢命,活得好好的,而且还受到了朱元璋的厚待。那么朱升有什么本事,他竟能获得这样的厚待呢?

朱元璋曾经赞扬朱升“为人老实,是老成贤达中的英杰”。

如果朱升是一个武将,一个没有多少知识文化的武将,这样的赞扬,我们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
首先我们要知道,朱升死于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,当时朱元璋并未开始大肆***功臣。

明朝建立后,朱升成为翰林学士;但朱升在与朱元璋的接触中觉得朱元璋这人猜忌刻薄,日后很有可能会***功臣。

洪武二年(公元1369年),朱升以年迈为由向朱元璋请求告老还乡,这时朱升已经七十一岁了。但顾虑到儿子的安全,无奈之下,向朱元璋乞求“免死铁卷”。结果朱升儿子朱同做礼部侍郎才做了一个月就被牵扯进了郭恒一案(明初四大案之一),入狱身死。

朱升,字允升,安徽休宁人;就是提出九字国策的人,九字国策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。

***评价他“九字国策定江山”。

朱元璋一直说朱升是一位老实人,而朱升也淡泊功名,还有就是的确已经年迈了,洪武三年就死了。

我是图南,点个赞,关注下呗!

谢谢!

严格意义来讲,朱升不能算在朱元璋开国功臣之列,“公、候、伯、子、南”五种爵位的分封中是没有朱升的。朱升是朱元璋早期的谋士,算不上开国谋臣,他最著名谋略就是闻名遐迩的九字国策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,使朱元璋没有成为元朝的重点打击对象,为朱元璋的势力扩张赢得了宝贵的时间。在大明王朝建立前期是有功劳的,朱元璋没有杀他也是有原因的。

1、朱元璋称帝前期朱升的功劳

至正十八年(1358年),朱升受朱元璋邀请,决定出山辅佐朱元璋,这一年朱升59岁。朱升出山第一计策便是九字国策真言,让朱元璋做好防守,大力发展农业,不要急于称王,令朱元璋茅塞顿开;朱元璋攻打婺州、滁州,朱升又献计,助其顺利拿下城池,并在滁州得到以刘伯温为首的大量谋士;朱元璋在于大战陈友谅、张士诚时,朱升再献策,助其顺利解决粮草后援,顺利拿下陈友谅、张士诚。这一时期,朱升是有功劳的,助朱元璋铲除地方割据,但朱元璋这几次战役主要是打而非谋,而且朱升是在关键时刻的指点,比起主攻的将领功劳还是差一些,在加上朱元璋重武轻文,朱升远远够不上威胁,这是其一。

2、朱元璋称帝后朱升的隐退

公元1368年,朱元璋在南京称帝,建立大明王朝。朱升被召至南京,充当朱元璋的智囊,官至翰林院学士。负责各项制度的编写及开国功臣的制诰等,正当文武百官为爵位争功邀赏时,朱升却萌生了退意。与朱元璋多年的共事,他早已看穿朱元璋的本性,可共患难但不能共富贵,再加上他自身年事已高、淡泊名利,为了子孙后世不得不做长远考虑。公元1639年(洪武二年),朱升提出辞呈(70岁),朱元璋劝说未果,赐免死券,送其回家。然后朱升并既未回老家,又没去隐居地,而是辗转来到龙岗重新安家,洪武三年病逝。淡泊名利、看透世事,以求自保,这是其二。

总结:朱升的急流勇退、拒绝封赏、年事过高、隐居他乡,这些都是朱升的自保措施,可惜的是第二年便撒手人寰。如果长寿,结果可能就不说这样了,所以说,朱元璋没有杀的功臣,并不是说他功劳低没威胁,而取决于自保手段。

我们都知道朱元璋的谋士是刘伯温,其实刘伯温是在50岁左右才辅佐老朱的,之前刘伯温是元朝的官员,后来由于看不惯元朝官场的***愤然辞官归隐。

在刘伯温之前,朱元璋的谋士名叫朱升(1299~1370),安徽休宁(今安徽休宁县陈霞乡回溪村)人。讲真他对老朱的帮助丝毫不逊色于刘伯温。

<朱升>

大家对朱升这个人可能不熟悉,我简单介绍一下。朱升出生于耕读之家。从小聪明,19岁时考中秀才。

然后他并没有忙着科举入仕,而是深入民间***集千古传说编辑成集。在他26岁时,他开始钻研星宿变化、占卜方数、易经等著作,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编写了《星卦提纲》、《龙穴阴阳之诀》等书。

讲真朱升和刘伯温的经历十分相似,爱好广泛,涉猎面广,谶纬之学只是他的一种爱好。

在至正元年(1341年),42岁的朱升考中乡贡进士(相当于举人),四年后被元朝任命为池州路学正(教育监考人员),任命书下来他并没有马上上任,而是又过了六年,也就是在他52岁时才赴任。由此可见朱升对仕途多么的“不感冒”!

上任后,朱升大刀阔斧改革元朝学制,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。但朱升闲云野鹤惯了,他很不适应“朝九晚五”枯燥乏味的官场生活,三年后毅然辞职归隐,即55岁时(1354年),朱升回到了老家开始讲学授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