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、颐和园坐落于北京西郊,是中国古典园林之首。它前身为清漪园,是乾隆皇帝为孝敬其母孝圣皇后而建的***园林。颐和园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***行宫御苑,被誉为“***园林博物馆”,1998年12月2日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颐和园以杭州西湖为蓝本,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。全园以西山群峰为背景,建筑群与山湖形势融为一体,景色变幻无穷。颐和园分3个区域,分别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治活动区;以玉澜堂、乐寿堂为主体的帝后生活区;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的风景旅游区。
2、承德避暑山庄位于河北省承德市,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。它始建于1703年,历经清康熙、雍正、乾隆三朝,耗时89年建成。承德避暑山庄是我国现存占地最大的古代帝王宫苑,1994年12月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承德避暑山庄取自然山水之本色,吸收江南塞北之风光,整个山庄东南多水,西北多山,是中国自然地貌的缩影。山庄分为宫殿区、湖区,山区、平原区四大区域,其中宫殿区和湖区是避暑山庄的精华所在。
3、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,是苏州存在的最大、最著名的古典园林。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初年,400多年来,拙政园几度分合,或为“私人”宅园,或做“金屋”藏娇,或是“王府”治所,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。19***年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拙政园占地78亩,全园以水为中心,萦绕着错落有致的***山及精致的庭院建筑,花木并茂,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。园区分为东、中、西和住宅四个部分,东部开阔疏朗,西部建筑精美,而中部以水池为中心,保持着明代园林朴素自然的风格,是全园精华所在。
4、留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,始建于明万历年间,为“太仆寺少卿”徐泰时的私家园林,当时称“东园”。留园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、奇石众多而知名,在一个园林中能领略到山水、田园、山林、庭园四种不同景色。19***年12月,留园被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留园现分为中、东、西、北四景区,东部以建筑为主,中部为山水花园,以水景见长,是全园精华。西部是土石相间的大***山,北部则是田园风光。园内亭台楼阁、奇石曲廊,加上满园的绿意和一汪碧水池塘,一步一景,景景相连。
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宝贵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,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,世界艺术之奇观。
中国园林分为江南古典园林和北方***园林,他们代表着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有重大成就。
苏州、上海园林别具一格、独树一帜。是中国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和总成。
本文只讲讲上海的五大名园。
秋霞圃,位于上海嘉定区嘉定镇东大街,修建于南宋时期。园内环境优雅、布局精致、小巧玲珑,深受到广大游客喜爱。
秋霞圃全园面积45亩,是由三座私家园林合并而成。
秋霞圃分为四个景区:桃花潭景区、凝霞阁景区、清镜塘景区及邑庙景区。秋霞圃布局精致、环境优雅,小巧玲珑,景物与色彩的变化都不大,好像笼罩着一层淡淡的秋意,让人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遐想。
醉白池位于上海松江区人民南路,占地5公顷,是江南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,上海的旅游胜地。
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,古典园林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,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资产。
中国园林建设讲究天人合一,追求的是自然精神最高境界,“虽为人作,宛自天开”,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体现,也是世界建筑的瑰宝。
我国的园林,南北方差异很大,南方多是精致,注重细节,以私家园林为主。北方主要是豪放、恢宏大气,多为***帝王园林。
中国四大园林
拙政园:位于江苏常州,始建于明正德初年,是江南古典园林的杰出代表,全园以水为魂,分为东中西三个园,各具特色,中园为精华所在。
颐和园:清代***园林,位于北京西郊,建设时参考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,仿效西湖景色,是一座大型山水园林,被称为***园林博物馆。
避暑山庄:位于河北省承德市,规模宏大,经历了清代三朝89年时间建成,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纳凉和处理政务的地方,取自然山水本色,又有江南及塞北风光,浓缩了中国自然地貌于园林中,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巅峰之作。
留园:苏州古典园林代表作,建于明朝,是中国大型私家园林,原为刘园,圆内布局精巧,奇石林立,是很多园林的效仿范本。
除此以外,还有圆明园、狮子林、沧浪亭等著名的园林。总之中国的园林都是集山水、花木和中华文化于一体的建筑瑰宝。是祖先留下来的宝贵财富。
北京的颐和园,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,苏州的拙政园,苏州的留园;
另外,江南四大名园和苏州四大名园的提法,
江南四大名园:苏州的留园、拙政园、无锡的寄畅园等;
苏州四大名园为:建于宋代的沧浪亭、建于元代的狮子林,建于明代的拙政园,建于清代的留园
一,游园惊梦—苏州
苏州是名园荟萃之地,享誉“咫尺之内再造乾坤”之美誉,其中,拙政园是中国园林的精髓所在、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、中国四大园林之首。其余的名园还有:留园、沧浪亭、狮子林、网师园、退思园等。
北京是元明清三朝故都,园林多***色彩,其中又以三山五园为最,五园分别为:畅春园(焚毁)、清漪园(今颐和园)、静宜园(今香山)、静明园(今玉泉山)、圆明园,知名园林还有北海、景山等。
扬州大多是私人园子,其中,瘦西湖的徐园主人是大军阀徐宝山,它由清初韩园桃花坞旧址构筑而成,也是87版《红楼梦》黛玉葬花拍摄地。另外还有被誉为“晚清第一园”的何园、清幽雅致以竹取胜的个园,都是久负盛名的园林。
惠山寄畅园,原名“秦园“,北京颐和园的谐趣园就是以寄畅园为蓝本营造。梅园,历来的赏梅胜地。蠡园,范蠡、西施泛舟隐居地。
瞻园,金陵第一园。
豫园,上海处处显示出现代化气息,豫园是隐藏在繁华都市里的古老建筑。它是上海唯一的明代园林,有“东南名园之冠”之美誉。
承德避暑山庄、保定古莲花池。
沈园,著名的宋代园林,因陆游写《钗头凤》而闻名,记录诗人千古爱情的地方。
城上斜阳画角哀,沈园非复旧池台。伤心桥下春波绿,曾是惊鸿照影来。
百草园,因鲁迅先生的《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》而得名,至今仍保留原来的风貌,留下一代文学巨匠天真烂漫的童年回忆。
大观园在贾宝玉思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
李大海
大观园是《红楼梦》作者杜撰的一处景致,实际上就是大中华。明末清初时期由于明朝的南迁,满清的侵入,李自成农民军的败退,各地军阀的各自为政,中国处在四分五裂的状态,作者为了表现这个状态,以朱元璋归省为蓝本,创作了元妃省亲的故事,目的就是构建大观园,安排钗黛诸姐妹住进大观园,用来象征祖国四分五裂,军阀割据的局面。大观园所以叫大观园,就是取万国大观之意,所以元妃题词“天地启宏慈,赤子苍头同感戴。古今垂旷典,***万国被荣恩”。大观园的总设计师“老明公号山子野”,就是大自然的意思。所以,我们在看《红楼梦》的时候。对时间空间要注意,例如潇湘馆是在南京,而蘅芜苑是北京,同一件事情在潇湘馆和在蘅芜苑是不一样的。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?就是为了掩盖所写的史实,让人看不出本书的真相,以为就是一个风花雪月的爱情故事,发生的地点就是一府一园,可是这个园子太大了,惜春诗中说:“山水横拖千里外”可不是书中说的三里半大。当然我这么一说,对绝大多数读者都是云里雾里,不知所云。要想弄明白,就要多读红楼梦,反复地读,最终就会看到字缝里的意思,看到书的反面。可以关注“柴鹏程的航海日记”发表的文章,有好几篇关于大观园的,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。
谢谢邀请!
《红楼梦》里的大观园是贾府为了迎接元妃而兴建的省亲别墅。当贾政带领众清客和宝玉,进园题匾额时,走了大半天,尚未走完,后来元妃省亲看后,都觉得太奢华过费了。几百年来,人们对于红楼中所描写的大观园具体在哪里,也是猜测众多,莫衷一是。很多人认为是北京的恭王府,还有一些人认为是南京的随园。
1、南京的随园。这是由乾隆间曹雪芹的朋友明义首创的。他在《题红楼梦》诗题下小序云:“曹子雪芹出所撰《红楼梦》一部,备记风月繁华之盛。盖其先人为江宁织造,其所谓大观园者,即今随园故址。”当时的随园主人袁枚在《随园诗话》中说:“康熙间,曹楝亭为江宁织造……其孙雪芹撰《红楼梦》一部,备记风月繁华之盛。中有大观园者,即余之随园也,明我斋(即明义)读而慕之。”嘉庆年间的裕瑞在《枣窗闲笔》里说:“闻袁简斋家随园,前属隋家者。隋家即前曹家故址也,约在康熙年间。书中所称大观园,盖***托此园耳。”因曹家任江宁织造几十年,长住金陵,加上曹雪芹的朋友和随园主人说得如此活灵活现,因此,此说从乾、嘉年间即开始广为流传,以致胡适在《红楼梦考证》仍承认此说。
2、北京的恭王府。这是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在《红楼梦新证》再版时提出的主张。吴柳的《(京华何处大观圈)赞成此说。他从游览的角度。把大观园景色与恭王府作一比较,提出不少新颖的问题,如有康熙题字的刻石,园中水源有活水等。恭王府是全华北首屈一指的私人住宅,大小房屋达三百多间,建筑风格与大观园类似,因而引起了人们的浓厚兴趣。然而这也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,经有的学者细密考证,发现恭王府是曹雪芹死后二十余年才兴建的。而王府的后花园则是曹雪芹死后百余年才兴建的,是同治、光绪年间赫赫有名的恭亲王奕欣手中完成的。至于康熙题有“福”字的刻石,则可能是兴建园林时从别处移来的。活水问题则不存在,大观园优美之处固然在于有股清泉由墙外引进,而此园实无此水。据专家勘探。园中地基比外面水源高,无法自流。园中池塘之水,系从园中打的深井日夜车水灌入的。这样,曹雪芹写大观园自然无法以此作依据了。
其它的还有南京织造府西花园、北京的醇王府等等说法。但到底是哪一处,却还是个“世界性的难题”。
1984年,北京***根据《红楼梦》中的描写,于北京西城护城河畔建造了一座现实中的大观园,先是用于电视剧的拍摄,后来开放成为景点。真正把曹雪芹文字当中的大观园搬到了现实中。可是,无论怎样雕梁画栋、亭台楼阁,似乎总是让人觉得缺少点什么。也许那个东西正是人们脑海中不能实现的美好,也许它正是那个叫做“意境”的东西吧!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lkcw.com/post/3328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