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出行信息 > 正文

aihui,瑷珲条约

  1. 辽宁艾姓起源?
  2. "胡焕庸线"怎么破?
  3. 给整个世界画一条“胡焕庸线”,怎么画?

辽宁艾姓起源?

艾姓起源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少康中兴夏室之时,当时少康党国,有一辅佐大臣汝艾,其后人以祖字为姓,遂成艾姓,现如今艾氏后人尊汝艾为艾姓的得姓始祖。据《通志·氏族略》载:艾氏为“夏少康臣汝艾之后”。 艾姓起源和来历还可追溯到春秋时期,当时齐国有位大夫名孔,他因为住在艾陵(今山东省泰安东南),人们便叫他艾孔。而艾孔的后代便以居住地名称的第一字“艾”作为自己的姓氏,慢慢的传承至今。故《通志·氏族》说:艾氏为“春秋大夫艾孔之后”。  

源自复姓:南北朝时,北魏鲜卑族有复姓艾斤氏,入中原后逐渐与汉文化融合,后改为单姓艾氏,称艾姓。

源自***:***中的艾姓,主要来自经名首音,如清代归附的***艾布巴克,其后裔遂以艾为姓。

aihui,瑷珲条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源自满族:另外,现代的艾姓还有不少是满族改汉姓而来,包括:爱新觉罗氏、爱义氏、瑷珲氏等。

案艾姓,最早起源于夏朝少康帝中兴大臣汝艾,其后人以艾为姓,汝艾祖籍天水,故天水为艾姓发扬之郡。艾姓在《百家姓》中排名第334位,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259位。历史上艾姓重要人物有:商朝艾侯、唐朝镇军辅国大将军艾朝、书法家艾居晦、宋朝画家艾宣、诗人艾可叔、元朝名医艾元英等。

"胡焕庸线"怎么破?

胡焕庸线(Hu Line,或Heihe-Tengchong Line,或Aihui-Tengchong Line),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(1901-1998)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[1] ,最初称“瑷珲—腾冲一线”,后因地名变迁,先后改称“爱辉—腾冲一线”、“黑河—腾冲一线”。在中国人口地理上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,一直为国内外人口学者和地理学者所承认和引用,并且被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田心源教授称为“胡焕庸线”。“瑷珲—腾冲一线”(或作“爱辉—腾冲一线”)在地理学(特别是人口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)以及人口学上,具胡焕庸线有重大意义。

aihui,瑷珲条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这条线从黑龙江省瑷珲(1956年改称爱珲,1983年改称黑河市)到云南省腾冲,大致为倾斜45度基本直线。线东南方36%国土居住着96%人口,以平原、水网、丘陵、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要地理结构,自古以农耕为经济基础;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,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,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。因而划出两个迥然不同自然和人文地域。

给整个世界画一条“胡焕庸线”,怎么画?

胡焕庸线:胡焕庸线(Hu Line,或Heihe-Tengchong Line,或Aihui-Tengchong Line),即中国地理学家胡焕庸(1901-1998)在1935年提出的划分我国人口密度的对比线[1] ,最初称“瑷珲—腾冲一线”,后因地名变迁,先后改称“爱辉—腾冲一线”、“黑河—腾冲线”。

胡焕庸线的定义如上,是基于地理与人口的关系,人文与地理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,因为地理位置与气候,降雨线、地貌线,文化转换线,也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关系。

我们可以通过人口反推出来,就是一刀,怎么分出世界的人口分界线,我的答案是,没法画,如果硬要画:

aihui,瑷珲条约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