闲着没事干了,将长春的同一条路有两个名字,甚至几个名字整理下,给大家解解闷儿吧。
生态大街——仙台大街——东盛大街——远达大街——北远达大街。这是长春人最吐槽的一条大街,一条街竟然用了5个名字!老长春人都把东盛大街叫东盛路,远达大街叫远达街。这两条路都是老街。仙台大街后来才有的。生态大街也是后建的,而且一直建到现在还在继续。一条路五个名字,这么奇葩,也许就是因为它太长了吧,足足有41公里。可亚泰大街也不短啊。
东风大街——普阳街——青年路——青年北路。东风大街是一汽最主要街道,原来至春城大街为止,再往前就没路了,是荒芜的野地。大约在八十年代才修建了普阳街将东风大街与青年路连接起来。
花莲路——台北大街——铁北四路——东荣大路。铁北四路原来很窄,后改造后拓宽,并与东荣大路连接。原来实际就是两条路。原来并没有莲花路和台北大街,是后来才有的。
吉林大路和解放大路是历史就有的,以原来的南关大桥为界,打我儿时记事儿起路名就不同。而解放大路与景阳大路分界线是西解放立交桥。这座桥在1989年左右投入使用,没建桥之前,解放大路到此为止,直接与开运街横向交汇,是市区通往汽车厂必经之路。后来修建西解放立交桥时解放大路延长,起名为景阳大路。
皓月大路——西朝阳路——东朝阳大路。东、西朝阳路是老街,中间隔着东、西民主大街和宽阔的文化广场,这算同一条路有些匪夷所思。皓月大路是八十年代才有的。原来西朝阳路过了朝阳桥,基本没路了,被称为“桥外”,是荒芜的野地,没有什么民居了。现在的绿园区医院那时叫郊区医院。现在的西部快速路和西环城路在八十年代初以前还都是属于城外,基本还是村落和田地。
一条大街四个名字——远达大街、东盛大街、仙台大街、生态大街;一条大路五个名字——东荣大路、铁北四路、台北大街、青冈路、花莲路。一条街路多个名,在过去几年着实令有些市民找不到“北”,也给市民的工作和生活带来诸多不便。
而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,就是不同历史时期受不同文化影响而形成的,例如长春的仙台大街,就是当年长春同日本仙台发展成为友好城市,为了促进和谐良好的发展,所以将此路段命名为仙台大街作为纪念。
每年,也有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过这个问题,但是由于成本较大,改起来有一定的困难。如果更改地名,附近临街的商店营业执照、路牌、门牌、居民身份证……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改。同时,根据《国家地名管理条例》中规定的,地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,针对这样的路名,很多市民都已经习惯,如果更改了,反而让多数市民感到混乱,也有可能由于地名的更改,发生突***况时,抢救人员不能及时到达等等。
头一次听说飞跃路和蔚山路交汇啊,就在我家这个地方,经常打车的时候跟司机说我要去的地方是飞跃路和蔚山路交汇,司机当时就蒙圈了,从来没有听说过两条路能交汇在一起的路,一半是和家教会路和路交汇,这事儿根本就没有,但是在长春就出现了,咋也不知道这个路啊,到底是怎么规划的?
长春这路啊,一段一段的,起了那么多的名字,不仅外地人蒙圈,当地人也蒙圈。这个公路的路名起的太不科学了,希望是有关部门啊好好规范一下,拍拍脑子好好想一想,这路名这么起到底合适不合适,为什么要这么去规划这个路面?给大家都整的稀里糊涂的稀里哗啦的。
长春这个家路啊,有些地方规划了,真是不科学,就是那个路名起的真是的,有点那个匪夷所思。就这个路名而言,与发达的城市相比,根本就不匹配啊,这个名字起的太随意了。一条路取了三个名字,你能不让大家糊涂吗?
看到有的回答和评论都说长春街路乱,乱起名,真是没有见识,我认为长春街路的起名最有讲究,也很科学合理。首先,长春主要街路都是正南正北的,当然人民广场周边有几条斜街,但主干道都是横平竖直的,老长春人都知道,长春市南北为街,东西为路,掌握了这条规律,在长春就很容易的分清东南西北了。长春很多街路的命名都以城市命名,真的很普及地理,有很多城市我都是先知道长春的街路名,后知道城市在哪的。再说一条长的街路变名的事,主要发生在主干道,且街路较长,并横跨两个或者多个行政区域,这里最有名的就属东部快速路这条贯穿南北的超级街路,共5个名字,从北向南依次是北远达大街属于高薪北区,远达大街和东盛大街属于二道区,以铁路为界,也可以说是以惠工路为界,仙台大街属于经开区,生态大街属于净月区。类似的还有乐群街属于二道区,会展大街属于经开区;吉林大路属于二道区,解放大路属于南关和朝阳区,可能是南关区域的解放大路太短,所以与朝阳区共用一名,而到了绿园区就叫景阳大路了。北海路和繁荣路的分界点是伊通河,也是南关区和经开区的分界点。人民大街作为南关区与朝阳区的分解线,两边的街路也有很多名字变化,如南关的平泉路和朝阳的明德路、南关的曙光路和朝阳的惠民路、南关的通化路和朝阳的义和路等等。而西安大路和民康路也是一条直线,以人民广场为界,也是南关和朝阳的分界。大经路和和北京大街就不是人民大街为界,而是上海路为界,大经路是南关,北京大街是宽城,上海路也是南关和宽城的分界线。基本上,长春市一条直线的街路名字的改变,大多数是遵循着行政区域的变化而变化的,这样在管理上更容易区分,也能体现出各区的特点。当然,也有几条夸区但名未变的,如自由大路,一直到新民广场都未变名;卫星路虽然以电台街为街,往西叫硅谷大街,但硅谷大街是条斜街,而东西笔直的部分都叫卫星路,也横跨了高薪朝阳南关经开四区,人民大街就不用说了,长春的主动脉,亚泰大街之前也是好几个名,好几段小街道,但贯通南北之后都叫亚泰大街了,后来又修建了亚泰快速路,堪比人民大街。临河街也属于比较长的街,穿越二道经开净月三区,可惜北面只到惠工路,要是能一直与伊通河相伴就更妙了。
提这个问题的人基本是不懂长春历史的人,也可能是外来户。是拿着直尺在地图找的“毛病”!他们认为好几个名字的“一条路”,根本就不是一条路!不过是在一条直线上,不同历史时期诞生的道路。
例如他们列举出的最典型的:《北远达大街》、《远达大街》、《东盛大街》、《仙台大街》、《生态大街》。确实都是在一条直线上的五段路,五个名字。其实:建国初期(新长春道路命名之始)只有远达大街和东盛大街两条路。虽然是在一条直线上,却并不是一条路。它中间被长_吉铁路隔断,不能相通。想从东胜大街去远达大街,需要绕行很远的路。无论参照什么方式,都没有理由把这样的两条路,叫一个名字。30多年过去了,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,两条路中间修了一个跨越铁路的高架桥,连在了一起。于是,在不懂历史的人的眼里,成了一条路。同时,东胜大街南端_自由大路路南成立了《经济技术开发区,同一直线上修建了《仙台大街》。又过了几十年,仙台大街南端又诞生了《生态大街》。近几年远达大街的北端。又诞生了《北远达大街》。虽然都在同一直线上,其实是老少”三辈儿”的关系。犹如一个家庭,虽然同一个姓氏,孩子和他的爸爸、爷爷,无论如何也不能叫一个名字吧。不少人提出的,各个类似的问题,几乎都有着不同的历史原因。绝不会浅薄到,为了“显示路多…”!
长春的路究竟有多少条?我不清楚!长春的土地面积。在当今国内。绝对是名列前茅的!据前几年的统计:就已经超过了上海和广州香港的面积总和。而东北的交道状况一直领先于南方,这是不争的事实,所以,真没任何必要去“显示路多”!
2011年干瓦工活,给张家口的小老板找了几个工人,年底开支,老板说先欠点,一下给不清,我跟老板是朋友在一起干了几次活,也算朋友,我说把我找的工人工资开清了,咱俩是朋友欠我2千,一直到现在也没给,我找人一分不多挣,干活我是主力,我涿州市的,好几年了相巨那么远,因为2千元去他家要?张家口怀来县的人!这是我一生中最2B的一件事。张家口人,少共事,目前我搞锅炉安装抢修,还是有几个张家口人,一个个人品都差,奸懒馋贼
大家好!“我是昊妈爱生活”
给大家分享下这个周末我家发生的故事。
周末老公农村老家的侄女侄女婿、外甥女带着孩子们十来个人来我们所在的海滨城市玩。
老公家在村子里是个大家庭。兄弟姐妹六个,下面侄子侄女,外甥外甥女,加上我们孩子共13个孩子,侄子侄女,好几个外甥,外甥女已结婚生子,又有了孙子辈。
老公老家离我们所居住的城市不远,大概300来公里,车程3个多小时。我们是海滨旅游城市,孩子们放***想出门玩,我们这里自然是首选。每年都有不同的家人带孩子来玩。
几年前,我们陪吃陪喝陪玩。近几年,岁数越来越大,还要工作,精力体力有限。老家人来了基本他们自己安排吃喝玩,我们有精力陪陪,大多请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饭。
作为海滨旅游城市,来人还是挺发怵。
我们刚来这城市生活,老公的战友,朋友络绎不绝,年年都有客。老公本来就是热情人,还很要面子,感觉人家奔我来了,就要招待好,所以倾尽全力,吃喝玩三陪。好几回客人高高兴兴走了,他因为过度疲劳,人虚脱去医院挂点滴。
作为工薪阶层,每月就那些死工资,平时省吃俭用,但来客人硬撑着也得给客人招待好,不堪重负,为这种事情和老公没少争执。
老公也感觉到死要面子活受罪,慢慢热情渐减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lkcw.com/post/46640.html
上一篇
京华,京华烟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