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经年少轻狂的我,由于工作的性质,工作地点就在名胜古迹周边,因此,闲暇时候,就会邀约同事一同游览。比如在蕲春蕲州,就会到李时珍陵园探访,从而知道《本草纲目》的来历和当地的药材四宝~蕲艾、蕲竹、蕲蛇和蕲龟。这样的游历和探访,使我更加亲近自然和人文景观,更加热衷于祖国大好山川的灵气!
我也只完成两项,一次随意的邂逅,一次任意的旅游,但还没有完成一次恣意的相爱。所以非常羡慕那些成双成对的人,但我一个人也可以过的很好。
我平常很喜欢旅游,所以在旅途的路上来一次随意的邂逅是很平常的事,而任意的旅行就是说没有提前做***,想走就走。我以前是不怎么做***的,比较随性随心,但是这也有不好的地方,比较容易像苍蝇一样到处乱转,浪费时间精力。所以,我也开始学会做***了,然后看更多旅游攻略,对一切了如指掌之后,想怎么样就怎么样!
我是一个爱好旅游摄影的写作者,有什么问题欢迎交流,欢迎关注评论点赞!
纵观中国历史,明朝是历史上唯一一次从南方统一北方建立***的。
一,经济原因
华夏文明起始于中原地区,北方一直以来是中国的经济重心。自从西晋灭亡,衣冠南渡后,经济重心才逐渐向南方转移,但北方经济条件一直处于领先地位,直到南宋南方经济总量才超过北方。
二,地形因素
北方多平原,利于骑兵开展,而在古代骑兵就相当于现在的快反部队,速度快,能有效瓦解对方。从二战中德军闪击欧洲大陆,就知道速度对于战争是多么大的一个优势。而南方地区,多山地丘陵,主要以步兵为主,很难与骑兵形成有效对抗。
三,文化因素
北方是华夏文明出现的地方,民众意识统一,能快速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。南方地区则不然,南方地区多山地,少数民族也多,八里不同音现象很普遍,文化多元化。南方民众普遍存在享乐主义思想,纵观历史,每个偏安一隅的南方***,都缺乏很强的北伐意识,只希望划淮河秦岭一线各自安好。
四,气候因素
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地区,气候寒冷,所以人们的性格豪爽,而南方属于亚热带地区,气候潮湿闷热,人们性格委婉。这两种性格,当然是豪爽类易于形成有效战斗力。南方攻打北方也不适应北方寒冷的气候条件。
一,正确方针
首先明朝开国皇帝和几位文臣武将本身就是北方淮西一带,说到底也算中原一带。
红巾军发源于北方一带,北方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及其教友刘福通等决定抓住这一时机,发动武装起义。
刘福通是颍州(今安徽界首)人,韩山童是河北永年人。两人一直在北方地区秘密传教,石人挖出,时机已经成熟。至正十一年五月初,韩山童、刘福通聚众三千人于颍州颍上,杀黑牛白马,誓告天地,准备起义。刘福通宣称韩山童为宋徽宗八世孙,当为中国主,并自称南宋名将刘光世后代,当辅之。
而陈友谅、方国珍等才属于南方
首先我们了解一下从古至今由南而北取得胜利的战争(统一战争就两次,民国北伐算半次):
1、朱元璋北伐大元-对抗对象:蒙古 著名宣言:虎贲三千,直抵幽燕之地;龙飞九五,重开大宋之天
2、民国建立(幸亥革命至北伐)-对抗对象:满清及割据军阀 著名宣言:驱逐鞑虏,恢复中华
从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的是这两次战争的前提条件:
1、取得了族群的认同,使抵抗力量可以团结一致。受制于古代族群观念,这是最简单而行之有效的办法,可以取得大部分人的支持。
2、当时的统治******,阶级压迫已经到了必须被推翻的地步。而反抗一般是从统治最薄弱的地方开始的。元朝在北方毁田建立牧场定都大元,满清主要军事力量北洋新军也驻扎在长江以北。
满足了这两项前提条件,就具备了战争胜利的基础:人力的支持和战争的理由。
但要判断明朝从北方逆推南方有多厉害,需要了解的是明朝在这个进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作出的决策是否厉害:
1、需要消灭占领湖广、江西等地的陈友谅、占据江浙一带的张士诚和浙东的方国珍等割据势力,完成局部统一。如下图所示:密密麻麻的南方割据势力先灭干净吧。
这个问题很简单,跟中国的地形有关。中国文明的核心区域是内地18省(这里是清末之前,汉族的传统居处),就内地完整的大面积平原来说,只有北方的华北平原(北京--洛阳--上海的三角区域)。而南方的主要大面积平原主要是江汉盆地、湘江盆地、赣江盆地、四川盆地、珠江三角洲,面积相对华北平原来说小很多(面积最大的四川盆地也只有华北平原的1/3)。
在过去农业社会,人口的多少决定了地方势力的强弱,平整的大平原有大量的人口,同时也没有山脉阻挡便于整合。所以通常来说,只要谁统一了整个华北平原,剩下其他地区也就自然归顺了。只是由于华北平原在北方,所以看起来好像总是北方统一南方。其实跟方向没有任何关系。至于所谓民风,跟军队战斗力也没有多少关系。都是农民,一个种小麦,一个种水稻,有多少差别?军队的战斗力跟装备和训练度有关;具体战役成败和指挥者也有关;但扩展到战争,那就是拼兵力和人口了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lkcw.com/post/47738.html
下一篇
费利佩,费利佩六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