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景点推荐 > 正文

宁夏南长滩必去景点推荐,宁夏南长滩必去景点推荐一下

  1. 2023年南长滩梨花节还开吗?
  2. 你能说说靖远的黄河奇观有哪些吗?
  3. 西夏亡国之后,党项人都去了哪里?
  4. 西夏亡国之后,党项人都去了哪里?

2023年南长滩梨花节还开吗?

要开。

南长滩村,位于宁夏中卫沙坡头区迎水桥镇,地处宁夏、甘肃两省交界处,因黄河黑山峡冲刷淤积形成狭长河滩地而得名,是黄河进入宁夏的第一个行政村,素有“宁夏黄河第一村、宁夏黄河第一渡、宁夏黄河第一漂”之称。南长滩村村民大多数姓拓,是西夏党项贵族后裔,并保存有完整的族谱。村中古宅庭院错落有致,石砌小道环绕其中。

你能说说靖远的黄河奇观有哪些吗?

靖远县隶属于甘肃省中部,位于东经104°13′~105°15′,北纬36°~37°15′。东与宁夏***自治区海原县接壤,南与甘肃省会宁县毗邻,西南、西北、东北分别与甘肃榆中县、景泰县、宁夏中卫县相连,西与白银市白银区交界,白银市平川区从中析置,将县域一分为二,形成南北相对的两个部分。东西间隔120公里,南北相距135公里。

宁夏南长滩必去景点推荐,宁夏南长滩必去景点推荐一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风景名胜:

法泉地灵:

法泉地灵在县城以东有一座古佛寺,深藏于杨梢沟口红山岔中,这便是始建于北魏时期的法泉寺。

宁夏南长滩必去景点推荐,宁夏南长滩必去景点推荐一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乌兰山:

乌兰山耸峙于靖远县城南端,又名城南山。因山中多生乌兰花,故而称其乌兰山。乌兰山势峙若屏,山岚氤氲,烟云缠腰,庙宇洞窟鳞次栉比,错落成趣,蔚为一处胜景。

哈思山:

宁夏南长滩必去景点推荐,宁夏南长滩必去景点推荐一下
(图片来源网络,侵删)

哈思山在靖远县境北部,有一座闻名遐迩的山脉,它就是哈思山。“哈思”二字来自蒙古语,是美玉的意思。走近哈思山,抬眼眺望,峰峦逶迤,蜿蜒起伏,犹如一道天然屏障,自西北向东南绵延数十公里,横峙黄河南岸,高耸北国大地,挺拔俊秀,雄伟神奇。

屈吴山:

屈吴山位居靖远县境东南部,地处靖远、会宁、平川三县区交会地带,属祁连山东端余脉,地质构造上因祁秦褶皱隆起形成,大体呈西北--东南走向,东南与六盘山支脉相接连,逶迤起伏,绵延不绝。

西夏亡国之后,党项人都去了哪里?

都说西夏在末帝李晛投降蒙古后,中兴府被蒙古人屠城,党项人就此灭绝!!

但事实上,并非如此,屠城是蒙古人的传统这不***,但1227年西夏灭亡后,中兴府并没有被屠城,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原因,他叫察罕!

察罕是党项人,西夏皇族后裔,从小不被父亲重视,后被成吉思汗收养为义子。成吉思汗西征时,察罕曾随军出征,立下不少战功,在蒙古军队中颇有威望。

因此,当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,蒙古军队准备屠城中兴府时,察罕站了出来,他劝说蒙古军队高层,最终取消了屠城***!

后来,大批党项人投身蒙古军队中,担任要职,并跟随蒙古军队南下中原地区,如今的安徽河北封地,都还能找到党项人的后裔,这是有族谱为证的。

元朝建立后,党项人被划分为第二等,也就是“色目人”中,社会地位仅次于蒙古人。

大部分的党项人,其实是在西夏灭亡后,被赐给了当时的蒙古皇后,被带回了蒙古高原,如今内蒙高原上的许多蒙古族中,都还流传着自己的祖先叫做“唐兀”的故事。

唐兀,即是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。

虽然中兴府城破,但当初还是有一部分党项人在这之前就逃离了中兴府,一部分逃到四川西部,他们祖先曾生活地方,成为如今的木雅人。

一部分逃到黄河岸边,即今天宁夏中卫市南长滩村,当地村民几乎全都姓拓,也就是拓跋氏的后裔。
当然,随着社会的发展,更多的党项人,还是融入到了***当中去了。

根据《西夏史稿》, 《西夏简史》,《唐代党项》、《早期党项史研究》,《西夏研究论集》等等著作: 西夏灭亡后, 党项的一部分统治者向元朝投降, 元朝重用他们, 将他们列“色目人”; 一部分投金,现在已经融入汉族; 还有一部分东迁至今河北保定地区. 当地有记录和遗留下来的遗迹,现在也已经同化. 留居,遭到蒙古***后隐姓埋名,融入到当地其他民族。还有一部分南徙,今四川木雅地区为西夏遗民,“木雅”一词由“弭药”音转而来,而“弭药“为吐蕃称呼党项人的称呼。

1227年,蒙古灭西夏。

1、一部分党项人被划入色目人的一种。

2、一部分融入了汉族。

在安徽有一支据说是党项人余阙的后人,余阙为元朝唐兀人,世居武威,其父在安徽做官,定居安徽合肥,经过史金波和吴峰云从地方志里获得的线索,并查证了《余氏族谱》弄清了自元末余阙至今的二十七代传承关系,他们还有5000人的后代,今天都已汉化,只有少数有文化的老者才知道自己是党项人的后代。

在河南,据文献记载,当时移居河南的党项移民数量很多。主要在濮阳,1985年,发现的一处石碑,考证出,在今天濮阳市柳屯乡十个自然村里的3500多位杨姓居民均为党项后裔,西夏末年归附蒙古,从军征战多年,先祖唐兀台,后在河南改姓杨氏,传二十八代,习俗与汉族无二致。1***4年在河南浚县出土的《中义大夫汉阳府墓志》中记载,浚县也有一支党项人后裔。

3、还有一些东迁至今河北保定地区。当地有记录和遗留下来的遗迹,至少到明代还有党项的习俗。1962年,在河北保定韩庄出土两座明代西夏文石刻经幢。七十年代,西夏史研究者对西夏文进行了解读,得知它是一批党项人的后裔于明弘治十五年(1502年)为兴善寺亡僧而立的,这也证明了自明代中叶,还有党项人在河北定居,并且仍在使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。

4、还有一部分南迁到今天四川木雅地区,“木雅”一次是由“弭雅”音转而来,而“弭雅”为吐蕃对党项人的称呼。今天木雅人总数约一万人,有自己的语言,一般在家讲木雅语,在外讲藏语,两种语言有很大不同,经过宁夏学者李范文考证,木雅语与西夏语十分接近。


西夏亡国之后,党项人都去了哪里?

都说西夏在末帝李晛投降蒙古后,中兴府被蒙古人屠城,党项人就此灭绝!!

但事实上,并非如此,屠城是蒙古人的传统这不***,但1227年西夏灭亡后,中兴府并没有被屠城,这是因为一个人的原因,他叫察罕!

察罕是党项人,西夏皇族后裔,从小不被父亲重视,后被成吉思汗收养为义子。成吉思汗西征时,察罕曾随军出征,立下不少战功,在蒙古军队中颇有威望。

因此,当成吉思汗病逝于六盘山,蒙古军队准备屠城中兴府时,察罕站了出来,他劝说蒙古军队高层,最终取消了屠城***!

后来,大批党项人投身蒙古军队中,担任要职,并跟随蒙古军队南下中原地区,如今的安徽,河北封地,都还能找到党项人的后裔,这是有族谱为证的。

元朝建立后,党项人被划分为第二等,也就是“色目人”中,社会地位仅次于蒙古人。

大部分的党项人,其实是在西夏灭亡后,被赐给了当时的蒙古皇后,被带回了蒙古高原,如今内蒙高原上的许多蒙古族中,都还流传着自己的祖先叫做“唐兀”的故事。

唐兀,即是蒙古人对党项人的称呼。

虽然中兴府城破,但当初还是有一部分党项人在这之前就逃离了中兴府,一部分逃到四川西部,他们祖先曾生活的地方,成为如今的木雅人。

一部分逃到黄河岸边,即今天宁夏中卫市南长滩村,当地村民几乎全都姓拓,也就是拓跋氏的后裔。
当然,随着社会的发展,更多的党项人,还是融入到了***当中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