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我是小辛,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。
说起古代的美食就不得不提到“东坡肉”,东坡肉相传为北宋词人苏东坡所创制出的一道美食,其口感肥而不腻,咸香弹牙,回味无穷。是一道距今相传一千多年的美食,被世人传诵。这样一道经典的美食,版本自然少不了,那么我们今天就制作一道原汁原味的“东坡肉”,用料简单,重在火候。
准备食材;
精五花肉800克、香葱1把、生姜1大块、黄酒250克、生抽50克、冰糖40克
准备制作;
一、将精五花清洗干净后切成4厘米左右的见方块,然后用棉线从四周捆好
二、取砂锅在锅底刷一层薄油,码上香葱和姜片,锅底一定要铺满,不然会粘锅
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,不同地区有不同菜系!烹饪方式也多种多样,在唐代以前菜肴以烹煮的羹食法为主,随着烹食传统的改变和技术的进步,宋代开始炒做法流行,同时新出现或新改进的烹法有爆、煎、炸、涮等,炒又分为生炒、熟炒、南炒、北炒,而之后的明清则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成熟时期,烹饪形成了煎炒烹炸一菜一做的方法。但是“炒”仍然至始至终是中国菜的核心所在,不论是荤与素,也不论是主食与副食,都可一炒了之,炒菜、炒米、炒饭、炒面,快炒便当。滑炒、枯炒、清炒、盐炒、干炒、水炒、软炒、小炒、糖炒、沙炒、脆炒、爆炒,中国菜的精髓一大半就在这炒字上 !
八大菜系都有各自非常独到的炒菜。
鲁菜著名炒菜有九转大肠,油爆双脆,糖酱鸡块,葱烧海参,油爆鱼芹等等!
川菜有名的炒菜有鱼香肉丝,宫保鸡丁,辣子鸡丁,尖椒炒牛肉,麻婆豆腐。
粤菜有菠萝咕噜肉,干炒牛河,姜葱焗肉蟹。
苏菜有油爆大虾,葱烧孤雁,狮子头。
闽菜有醉排骨,荔枝肉,煎糟鳗鱼,走油田鸡,福建酿豆腐。
湘菜有外婆菜,农家小炒肉,麻仁香酥鸡等等。
总之中国人能用一口炒锅就能变着法做出各式各样的炒菜美食。
元世祖忽必烈和涮羊肉
马背上的民族大多都喜欢吃羊肉。元世祖忽必烈也不例外。可是有一次,率军远征的忽必烈,正准备和将士们享用羊肉,可是遭遇敌军突袭,将士们已经饥肠辘辘,怎么办?忽必烈急中生智,要厨子把羊肉切成薄片,放入开水中胡乱搅和,蘸上酱料直接吃。吃饱后的队伍骁勇善战,很快拿下了敌军。而忽必烈也爱上了涮羊肉这种吃法。
咸丰帝爱新觉罗·奕詝和凉皮
皇帝都是喜欢微服私访的,咸丰帝也不例外。有一次,他微服私访的时候徒步好久,饥饿难耐。但四处人烟稀少,好不容易碰到了一个卖凉皮的,赶紧买了两份扒拉进肚子里。谁知道回宫以后,咸丰帝忘不了凉皮的美味,遂差人召了凉皮师傅入宫,天天给他做凉皮吃。
乾隆帝爱新觉罗·弘历和叫花鸡
这个就比较有名气了。大家都知道乾隆最爱下江南微服私访的皇帝之一。有一次,到了江浙一带,乾隆与他的随从走散了,身无分文的乾隆很快变得蓬头垢面、衣衫褴褛。在闻到了一阵香味以后,乾隆顺着墙角看到了一个要饭的正准备吃热腾腾香喷喷的鸡。他不由自主地凑过去。要饭的以为他是同行,二话不说,扯下一只大鸡腿给乾隆递了过去。乾隆一边吃的酣畅淋漓一边问要饭的“这是什么鸡?”要饭的头也不抬的说了句“叫花鸡”。乾隆就把“叫花鸡”记在心里了。回宫后,他大赏了那个要饭的,并把“叫花鸡”纳入御膳房的食谱,后来在内务太监的建议下,改名为“富贵鸡”,这道菜现在还列入了京菜系列。
明太祖朱元璋和万三蹄
去过江浙的人,都知道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。相传朱元璋到富可敌国的沈万三家里做客。沈万三用猪蹄招待朱元璋,可是朱元璋起意刁难,就要沈万三不用刀、不用手,把硕大的猪蹄切开食用。怎么办?沈万三灵机一动,抽出猪蹄中的那根骨头,以骨切肉,保住了小命,也换得了皇帝高兴。这种吃法因此就流传下来了。现在的万三猪蹄已经成为了江浙的传统名菜,大小宴席都有,游客也会随手买入作为伴手礼。
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,苏轼为我们留下的这句千古名句,我非常非常喜欢。
细雨斜风作晓寒,淡烟疏柳媚晴滩,入淮清洛渐漫漫。
雪沫乳花浮午盏,蓼茸蒿笋试春盘,人间有味是清欢。
苏轼的这首《浣溪沙.细雨斜风作晓寒》是篇纪游词,是神宗元丰七年(1084)年,苏轼赴汝州(今河南汝县)任团练使途中,路经泗州(今安徽泗县)时,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。苏轼是个很会生活的人,并且特喜欢吃,他可以说是走一路吃一路,他也写过很多关于美食的诗词,可是这篇非常独特,苏轼与同游者刘倩叔游山时以清茶野餐为食,充满了春天的气息,洋溢着生命的活力,一句“人间有味是清欢”一句,有种空山中两位似仙人的清茶野餐的空灵美。
无竹令人俗,无肉使人瘦,不俗又不瘦,竹笋焖猪肉。据说这是苏东坡贬谪黄洲时写的一首诗,俗中有雅,雅中有俗,幽默风趣。
在北宋时要四品以上的官才能吃牛羊肉,四品以下只能吃猪肉,(或许也可以吃鱼、鸡啥的)。苏东坡在黄州任副团练使,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副部长,从八品,远远不够吃牛羊肉的资质,只能吃猪肉。
苏东坡乐观开朗,贬谪之中也能自找乐趣,享用美食当然是一种乐趣了。他既能大雅,也能大俗,有一种亲民感。还写过一首巜猪肉颂》,通俗易懂,为世人传颂。
净洗锅,少著水,柴头罨烟焰不起。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黄州好猪肉,价贱如泥土。贵人不肯吃,贫人不解煮。早晨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
这首诗比较全面地介绍了猪肉的做法,猪肉的地位,行情,价值。最后两句充分表迖了作者豁达的人格品质。
我是许家那个人,我来回答这个问题。
吃穿住行,吃在排在第一位,所以人生有吃才得有沿续。古人曾说:腹有诗书气自华,人生有了诗才会有意趣。所以当吃遇上了美食,既有生活,也有诗和远方。说到关于美食的诗,其实有很多,但是我最喜欢苏轼的《惠州一绝》。
1,《惠州一绝》诗的内容及译文:
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罗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,枇杷和杨梅天天都有新鲜的,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,我愿意永远都做岭南的人。
2,《惠州一绝》诗的赏析:
我们知道苏轼于宋哲宗绍圣元年被人告以“讥斥先朝”的罪名被贬岭南,在宋朝岭南两广一带为蛮荒之地,罪臣多被流放至此,大多数迁客逐臣到这里,都会有哀怨嗟叹之辞。但是恰恰相反的是,苏轼却不一样,他在岭南一带游玩赏景,时间长了竟有了热爱之情。这首诗就写于苏轼在岭南第三年,到惠州一带,他对这里极为常见的荔枝也产生了喜爱之情,甚至表示如果让自己每天都吃荔枝,他就愿意永远呆在这里。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首七绝中表现出他素有的乐观旷达、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。
3,喜欢的理由:
关于美食的古诗有很多,但大多数都是写的鸡鸭鱼肉等我们常常吃到的东西,而这首诗不一样,它写的是荔枝这种水果。我们知道荔枝这种水果大多产在南方,新鲜的每年五月才开始上市,而且未经保存处理还有“一日色变,二日香变,三日味变,四日色香味尽去”的特点,所以看到苏轼的这首《惠州一绝》就会想到那甜甜的荔枝来,直接口水落地。
结语:综上所述,其实喜欢苏轼的这首《惠州一绝》,并不单单是因为由它可以想到那甜甜的荔枝来,直接口水落地,还是因为这首诗表现出了作者素有的乐观旷达、随遇而安的精神风貌让我们值得去学习。
(图片来源于网络,侵权必删)
我喜欢唐代白居易的诗《问刘十九》:
原文:
绿蚁新醅酒,红泥小火炉。
晚来天欲雪,能饮一杯无?
诗文大意:
自己新酿的米酒,已经泛起绿泡,散发出浓郁的酒香,可以饮用了。
温酒的小火炉已经烧红,请问朋友刘十九,在这既将下雪的晚上,能来共饮美酒吗?
@纳兰若香 说:
作者用“绿蚁”的绿色、“红泥”的红色、“晚来”的黑色、“雪”的白色,4个反差强烈的颜色,立体的映衬了饮用美酒的温暖热烈环境,真挚炽热的邀请好友前来品尝甜香扑鼻的米酒,围炉畅饮叙旧。
综上所述,我喜欢这首诗,认为它是邀约饮酒的绝唱。
寄胡饼与杨万州
唐·白居易
胡麻饼样学京都,面脆油香新出炉。
寄与饥馋杨大使,尝看得似辅兴无。
胡麻,即芝麻。胡麻饼即后来的香酥牛肉饼,此前是宫廷御点,传说安史之乱时,宫中御厨们流落到民间,在长安城内出售牛肉饼,而辅兴坊,就是当时长安做胡麻饼很出名的店铺。
这首诗将牛肉饼的特色跃然纸上,让人似乎能闻到新出炉的那股饼香味道。白居易知道杨大使对牛肉饼念念不忘,故而专门买点儿寄给他,解解馋。从诗中也能看出当时辅兴坊的生意有多红火,竟然被大诗人白居易记录在诗句当中,千古流传。
诗中更为巧妙地活用了陕西方言:得(dei)似。至今,这句方言在陕西依然频繁挂在老陕人的口头上,因而,当陕西人读到这首诗时,会倍感亲切。而用陕西话来翻译这首诗是最恰当不过的:这牛肉饼撩咋咧,刚弄出来脆脆地,给杨大使寄上俩儿,看得似辅兴坊的味儿。
古人最爱吃的5种街头美食,图1火遍大江南北,图4却几乎“绝迹”1、冰糖葫芦: 源自老北京的冰糖葫芦可谓是国民零食了,酸甜可口的味道在咬破糖皮的那一刻就征服了天南地北的人们。 简单的做法更是让冰糖葫芦火遍了大江南北,小时候一听见叮当的玲儿声就十分的激动。 不知道古时候的小孩子们,听到“卖冰糖葫芦呦”,是不是有着跟阿郎一样的心情呢
2、茯苓饼: 这个零食有争议,现代的有人喜欢,有人觉得不好吃,不过在古代薄如纸入口即化的茯苓饼可是一道不可缺少的零食哦
3、龟苓膏: 这个龟苓膏吃起来像现在的果冻,在古时候可是大户人家才能吃的起的。 现在工业发达,生产力富余所以一般人在超市买到龟苓膏也是很容易的事情。
4、糖画: 糖画这也算的一项手艺活,据说最早是庙会上才有的。 小时候也是有见到,可惜时至今日已是几乎“绝迹”在街头巷尾中。 糖画不仅味道诱人,更人喜欢的是画出来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。 在一些老师傅的巧手上,一些糖画更是人不舍得下口。
5、黑芝麻糊: 现在也还是不少人的早餐必备,还兼顾美容养颜功效。 古人吃它一半是为了美颜,一半才是为了解馋。 而现在嘛,就是想吃就吃喽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lkcw.com/post/11924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