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的。苏轼是我国古代少有的美食家。他一生多遭贬谪,但心情豁达。每到一地,都会想方设法让土特产变成美食。我们现在非常熟悉的东坡肉,东坡肘子,都是苏轼在外放途中创造发明的美味佳肴。苏轼虽然是四川人,但口味不限于川味,走到哪吃到哪,他把各地美食加以总结和综合,独创了许多让后代一饱口福的独特美味。
苏轼,眉州眉山人,祖籍河北栾城,字子瞻,号东坡居士,北宋伟大的文学家,书法家、画家、美食家。与黄庭坚合称“苏黄”,与辛弃疾合称“苏辛”,文风豪放,是“豪放派”代表人物;同时与黄庭坚、米芾、蔡襄合称“宋四家”,其“黄州寒食帖”位列三大行书。
除了文学、书法、绘画,苏轼在美食上也有一定的造诣。
一、东坡肉
其中最著名的应该就是东坡肉了。这道菜与苏轼被贬黄州有关,‘乌台诗案’,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,不得佥书文件,没有什么权利,而且日子窘迫。所以每月把钱分成30份,每日150钱,勉强度日。但在北宋,人们主要的肉食是羊肉、牛肉,而猪肉十分廉价而且没人吃。对此苏轼还写了一篇《猪肉颂》:
猪肉颂
净洗铛、少著水,柴头煙烟焰不起。
待他自熟莫催他,火候足时他自美。
黄州好猪肉,价钱如粪土。
富者不肯吃,贫者不解煮。
早上起来打两碗,饱得自家君莫管。
苏轼在吃上动了很多脑筋,不过也是被经济条件所迫。从小生长在物饶丰富的四川,官场得意时吃美食习惯了,突然被贬到贫瘠偏僻之地只能自己去创造美食了。在偏僻的黄州创造了“东坡肉”、“东坡鱼”、“东坡羹”等。在瘴疬之地惠州,加上经济的困窘,他发明了考羊脊骨的吃法。还好惠州水果多。海南水果鲜美种类繁多,好像还是少了点什么,他想到了烤生蚝。
在吃上能有所创造,无怪乎在文学、书法上有那么大的成就了。值得敬佩。
《食荔枝》:
罗浮山下四时春,卢橘杨梅次第新。
日啖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。
《食荔枝》是苏轼被人告以“讥斥先朝”的罪名,被贬岭南惠州。仕途坎坷,想避世遁俗。正处出世入世两难心境之中,但比初贬黄州时,已能能善谋自存。此时苏轼体察风物,流连风景,对岭南产生深深热爱之情。
首句:罗浮山下四时都是春天,卢橘、(东坡诗中指枇杷)杨梅、荔枝,天天都有新鲜的。在阳光照耀下,果园里果树味道,在空气中蔓延开来,混合一丝水果香气。“杨梅次递新”,吃完了枇杷吃杨梅。杨梅红似火,荔枝像灯笼。
“日淡荔枝三百颗,不辞长作岭南人”。
如果每天吃三百颗荔枝,我愿永远都做岭南人。诗人流连岭南佳果,表现出喜悦和旷达心境,对岭南产生深深热爱、留恋之情。杨梅是“星郎驾火云”;荔枝是“玉女含冰雪”。
结尾二句直抒胸臆,诗人对荔枝极尽赞美之能事。
苏轼,虽然一生坎坷,但是苏大诗人无论是被贬何时何地何处,均留下了许多关于美食的诗词,如:《惠崇春江晚景其一》的蒌蒿芦芽及河豚。又如:《老饕赋》中的蛤蟹以及樱桃蜜杏仁浆。再如:吃野鸡时写的《野雉》诗,吃鳊鱼时写的《鳊鱼》诗,吃竹笋时写的《送笋芍药与公择二首》,吃蟹时写的《丁公默送蝤蛑》,甚至是一碗粥也要入诗:《豆粥》,今人记忆尤新的,还应是《猪肉颂》,这首诗恐怕是记得的人不多,但是,"东坡肉"应该是令人垂涎三尺了!
鉴于诗人关于美食的诗词很多,在此,仅介绍一首《新城道中》,此诗是诗人在宋神宗熙宁六年(公元1073年)由富阳至新城途中所写。诗中生动地描绘了一幅风和日丽的春日郊野的景象,充满了生活的乐趣。共二首,此为其一:
"东风知我欲山行,
吹断檐间积雨声。
岭上晴云披絮帽,
树头初日挂铜钲。
野桃含笑竹篱短,
溪柳自摇沙水清。
西崦人家应最乐,
煮芹烧笋饷春耕。"
苏轼一身坎坷,可他贬到哪吃到哪,还自创了《东坡肉》巜东坡豆腐》《东坡饼》《烤羊蝎子》等名菜,让世人忽略了他的苦难,而爱上了他的达观,
能吃治愈人,是生活中的小确幸,一件小小的吃食,苏轼都认真赋诗,以平烟火抚慰平生,我最喜爱一首是苏轼的《初到黄州》
巜初到黄州》
自笑平生为口忙,老来事业转荒唐。
长江绕郭知鱼美,好竹连山觉笋香。
逐客不妨员外置,诗人例作水曹郎。
只惭无补丝毫事,尚费官家压酒囊。
我喜欢的有,一,(次韵子由种菜久旱不生)
原诗,新春阶下笋茅生,厨里霜虀倒旧罂,时绕麦田求野荠,强为僧舍煮山羹。
园无雨润何须叹,身与时违合退耕,欲看年华自有处,鬓间秋色两三茎。
二,(试院煎菜)
原诗,蟹眼巳过鱼眼生,飕飕欲作松风鸣,蒙茸出磨细珠落,眩转绕瓯飞雪轻,
银瓶泻汤夸第二,未识古人煎水意。
东坡八首(其三)芹有宿根,一寸嗟独在,雪芽何时动,春鸠行可脍。
[免责声明]本文来源于网络,不代表本站立场,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,请联系邮箱:83115484@qq.com,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,保证您的权利。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llkcw.com/post/41161.html